查黄历网
首页 > 黄历查询 > 24节气 > 寒露
寒露

寒露(二十四节气之一)

  寒露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,标志着深秋的到来。时间在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,太阳到达黄经195°时,寒露便悄然来临,时刻提醒我们气候的变化。这个节气通常意味着北方的冷空气已经开始南下,昼夜温差明显增大,天气常常是白天温暖,夜晚则逐渐变冷。昼短夜长,阳光渐弱,气温逐渐转凉,尤其在东北和西北地区,寒意逼近,甚至出现霜雪。

  在寒露时节,南方的秋意渐浓,气候宜人,但干燥和空气的秋燥更加突出。北方则迎来了真正的冬季前奏,霜冻和初雪开始出现在大地上。寒露不仅反映了自然界气候的逐步变化,也提醒人们适时增衣,以应对温差带来的寒意。

寒露名片

  • 中文名寒露
  • 外文名Cold Dew
  • 代表寓意秋季深入和冬季临近。代表着大自然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。
  • 气候特点气温继续下降,昼夜温差大
  • 所属季节秋季
  • 时间点每年10月8日或9日
  • 太阳位置太阳位于黄经195°
  • 前一节气白露
  • 后一节气霜降
  • 风俗活动赏秋、食秋蟹
  • 风俗食物柿子、秋梨
  • 农事活动秋收、秋播
  • 养    生调整饮食,增加营养
  • 三    候鸿雁来宾;雀入大水为蛤;菊有黄华
  • 属    性温度逐渐下降,湿度增加,秋意渐浓。
  • 预    防预防秋燥带来的呼吸系统疾病

寓意和象征

  寒露标志着秋季进入后期,天气逐渐转冷。这一节气不仅体现了自然气候的变化,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寓意。

  1、气候过渡:寒露寓意着从凉爽到寒冷的转变,地面露水逐渐接近凝霜,显示出热与冷交替的季节特色。

  2、秋意渐深:南方地区秋高气爽,风凉干燥;北方则已呈现冬日景象,寒意更为明显。

  3、露凝霜兆:寒露的显著特征是露水即将凝结成霜,成为季节更替的生动象征。

习俗活动

  寒露,干支历中戌月的开始,标志气温进一步降低,露水凝结成寒意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此时昼夜温差显著,初寒渐显,节气习俗丰富多彩。

  登香山,赏红叶

  寒露时节,红叶漫山遍野,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诗意正盛。此时赏枫,贵在亲临山林,感受红叶摇曳间的秋意盎然,体味秋日自然的诗情画意。

  讲养生,品芝麻

  菊花是寒露的标志花卉,重阳佳节的菊花酒与菊花茶在此时尤为应景。古人更以寒露水浸制药酒或泡枸杞澡,而现代人则钟情于一壶枸杞菊花茶,既简便又养颜,彰显对生活的热爱。

  秋钓边,醉肥蟹

  寒露之后,鱼儿游向温暖的浅水区,正是“秋钓边”的好时机。同时,螃蟹迎来肥美季节,雌蟹黄膏饱满。无论是南京的蒸蟹,还是温州的醉蟹,都让舌尖难以抗拒。不过,食蟹需注意禁忌,避免搭配柿子,以免伤胃。

  寻秋茶,品茶香

  正秋茶在寒露前三后四天采摘,是秋茶中的上品。寒露过后,茶香氤氲,泡一杯新茶,与秋景共融,令人身心俱暖。

  寒露,既是自然万象的交替,又是生活趣味的体现。登山赏红,饮茶品蟹,皆是对秋意的深情拥抱。在这个节气里,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,用心感受季节的馈赠。

农谚

  1.寒露有雨沤霜降(粤)

  2.寒露到,割晚稻;霜降到,割糯稻。

  3.寒露不刨葱,必定心里空。

  4.寒露霜降节,紧风就是雪。

  5.寒露前后有雷,来年多雨。

  6.寒露起黑云,岭雨时间长(湘、桂)

  7.寒露多雨水,春季无大水;寒露少雨水,春季多大水。

  8.雾天寒露雪前赶(冀)

诗词

  《寒露》——白居易

  "寒露时节草木枯,疏林残叶挂晴初。"

  直接描绘寒露时节草木萧疏、秋意渐浓的景象。

  《秋夜曲》——王维

  "桂魄初生秋露微,轻罗已薄未更衣。"

  虽然未明指寒露,但露水初寒、凉意渐显,契合节气特征。

  《夜泊牛渚怀古》——李白

  "寒露霜华夜,江风月满楼。"

  以寒露霜华点出秋夜清冷,与节气的寒凉特性十分贴切。

  《登高》——杜甫

  "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"

  虽未直写寒露,但秋意萧瑟、落叶纷飞,恰是寒露时的典型景象。

  《寒露晨行》——孟浩然

  "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"

  描绘寒露节气晨行之景,天空低远,江水清澈,秋意静美。

  《寒露赋》——张九龄

  "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。寒塘渡鹤影,冷月葬花魂。"

  用露重风寒的意象,表现寒露时节的凄美与萧瑟。

  《秋登兰山寄张五》——孟浩然

  "北山白云里,隐者自怡悦。相望始登高,心随雁飞灭。"

  秋高气爽、雁阵南飞,寒露节气登高远眺的秋景尽显其中。

 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标志着气温进一步降低,露水凝寒。诗人们通过描绘霜露寒凉、落叶飘零、鸿雁南飞等意象,展现寒露时节深秋的萧瑟与清朗之美,寄托对自然与人生的深情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