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黄历网
首页 > 黄历查询 > 24节气 > 惊蛰
惊蛰

惊蛰(二十四节气之一)

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,时间大约在每年公历3月5日至6日之间,太阳到达黄经345°。“惊蛰”意指“蛰伏”和“惊醒”,其中“蛰”是指昆虫在冬季的藏伏状态,而“惊”则是春雷的响起,打破了这种静默。俗话说“春雷惊百虫”,惊蛰的春雷提醒大自然万物复苏,蛰伏的昆虫和植物开始苏醒,进入生长周期。

  宋代范成大《秦楼月·浮云集》说:“浮云集,轻雷隐隐初惊蛰。初惊蛰,鹁鸠鸣怒,绿杨风急。玉炉烟重香罗浥,拂墙浓杏燕支湿。燕支湿,花梢缺处,画楼人立。”元代仇远的《惊蛰日雷》:“坤宫半夜一声雷,蛰户花房晓已开。野阔风高吹烛灭,电明雨急打窗来。顿然草木精神别,自是寒暄气候催。惟有石龟并木雁,守株不动任春回。

惊蛰名片

  • 中文名惊蛰
  • 外文名Awakening of Insects
  • 代表寓意象征着春天的生机,万物复苏,农事活动进入繁忙阶段,是阳气回升、生命力蓬勃的体现。
  • 气候特点天气回暖、春雷乍动
  • 所属季节春季
  • 时间点每年3月5日或6日
  • 太阳位置太阳位于黄经345°
  • 前一节气雨水
  • 后一节气春分
  • 风俗活动祭白虎、打小人、农事忙
  • 风俗食物梨、炒豆子、煎鸡蛋
  • 农事活动春耕春播、施肥除草、植树造林
  • 养    生顺应春阳、饮食调理、早睡早起
  • 三    候桃始华;黄鹂鸣;鹰化为鸠
  • 属    性气温回升,自然界生机勃勃,春雷初响,雨量增加。
  • 预    防防寒防湿,春季早晚温差大。

寓意和象征

  惊蛰的寓意

  春雷震响,万物复苏

  “惊蛰”字面意思是“雷声惊动蛰伏的动物”,象征春雷的到来。雷声震动大地,唤醒沉睡中的昆虫和蛰伏的动物,代表着自然界生命的复苏。它寓意着一个新的生命循环的开始,也象征着大自然恢复活力。

  春耕与播种的时机

  惊蛰节气也标志着农田开始春耕播种的最佳时机。农民会开始耕种早春作物,如小麦、春大豆等。它寓意着农业生产的开始,传递着丰收的希望。

  自然的力量与生命力

  春雷的到来不仅唤醒了万物,也象征着自然界强大的生命力和循环力量。这个节气提醒人们珍惜自然,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。

  惊蛰的象征

  生命的复苏与更新

  惊蛰象征着春天的力量和万物的复苏。沉寂了一冬的自然界在雷声的推动下开始恢复生机,象征着新生和更新。它是生命力的象征,传递着春天的无限可能。

  农业的开始与希望

  对农民来说,惊蛰是春耕的开始,象征着一年农事的起点。它预示着丰收的希望,也提醒人们播种和耕耘是成功的基础。

  自然力量的觉醒

  惊蛰不仅象征着生物的复苏,也反映了自然界强大的力量。春雷的震动提醒人们,生命的开始充满着不可预测的力量和活力。

习俗活动

  祭白虎、吃梨、蒙鼓皮与“打小人” 作为惊蛰节气的传统习俗,既是文化与信仰的体现,也与民众的生活、健康密切相关。下面是这些习俗的详细解释:

  1. 祭白虎化解是非

 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,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,每年惊蛰时节,白虎会出来觅食,并以口舌伤人,导致人们在新的一年中遭遇小人的骚扰,影响事业与生活。为了化解这种厄运,人们在惊蛰这天会祭拜“纸白虎”,即用黄色纸张画上黑色斑纹的老虎图,画有獠牙,象征着白虎。

  祭拜过程通常包括用猪血喂纸白虎,表示使其“吃饱”以避免发作。随后,用生猪肉涂抹白虎的嘴巴,意图堵住其口,不让其再伤害他人,化解是非和争端。

  2. 惊蛰吃梨

  惊蛰时节天气寒暖不定,气候干燥,容易引发口干舌燥等不适,民间习惯吃梨以缓解这一症状。梨具有清热润燥、化痰止咳的功效,能帮助脾胃消化,增强体质,抵御疾病。因此,惊蛰吃梨成为了一项传统习俗,象征着与害虫、病菌“分离”,远离疾病。

  3. 蒙鼓皮

  “蒙鼓皮”是指在惊蛰节气时,人们按照传统用鼓皮遮盖门窗,以迎接春雷。古人认为,雷神击天鼓,能驱邪镇煞,保护家宅安宁。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雷神的崇敬,也代表着顺应自然节令的智慧。

  根据《周礼》记载,惊蛰这天击鼓并蒙上鼓皮,有着驱除害虫、祈安祈福的象征意义。古人通过这类仪式表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。

  4. “打小人”驱赶霉运

  “打小人”是惊蛰节气中较为独特的民间习俗。由于春雷的到来唤醒了冬眠中的昆虫和小动物,因此古时人们会用清香、艾草熏家驱赶蛇、虫、蚊、鼠等害物,同时也将这一习俗演变成了“打小人”来驱赶生活中的“霉运”。

  在香港、澳门,尤其在惊蛰这一天,人们会举行“打小人”的活动。妇女们手持木拖鞋或其他工具,拍打代表小人的纸公仔,并念着特定的咒语:“打你个小人头,打到你有气冇定抖,打到你食亲野都呕”。通过这种方式,人们希望能够驱赶生活中的不顺心和不如意,抒发内心的不满,祈求新的一年能够事事顺利,无小人干扰。

  5. “打小人”背后的心理与文化

  “打小人”作为民间习俗,除去传统的迷信成分,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宣泄和心理调节方式。通过击打纸人,人们表达自己对不顺的无奈、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,同时也是一种释放压力、调节心态的方式。尤其在现代社会中,许多人参与“打小人”活动,不仅是为了赶走霉运,也是在寻求一种情绪的出口。



农谚

  惊蛰吹起土,倒冷四十五。

  冬虽过,倒春寒,万物复苏很艰难。

  惊蛰节到闻雷声,震醒蛰伏越冬虫。

  天气渐渐寒转暖,华北田野地化通。

  春季生产掀高潮,从南到北忙春耕。

  麦田追肥和浇水,紧跟锄搂把土松。

  大麦豌豆向日葵,突击播种莫再等。

  大蒜栽种不出九,精细认真管大棚。

  兴修水利好时机,挖沟筑坝打深井,

  庄稼歉收一年苦,不修水利代代穷。

  春季造林好时机,因地制宜分树种,

  栽后护理要认真,光栽不护白搭工。

  家禽孵化黄金季,牲畜普遍来配种,

  天暖花开温升高,畜禽打针防疫病。

  快把鱼塘整修好,放养鱼苗好节令。

  春雷一响,惊动万物。

  春雷响,万物长。

  惊蛰春雷响,农夫闲转忙。

  二月莫把棉衣撤,三月还下桃花雪。

  惊蛰有雨并闪雷,麦积场中如土堆。

  二月打雷麦成堆。

  惊蛰地气通。

  惊蛰断凌丝。

  地化通,见大葱。

  九尽杨花开,春种早安排。

  九九八十一,家里做饭地里吃。

  九九加一九,遍地耕牛走。

  冻土化开,快种大麦。

  大地化,快种葵花和蓖麻。

  大麦豌豆不出九。

  豌豆出了九,开花不结纽儿。

  种蒜不出九,出九长独头。

  惊蛰地化通,锄麦莫放松。

  麦锄三遍无有沟,豆锄三遍圆溜溜。

  麦子锄三遍,麦缝像条线。

  麦子锄三遍,等着吃白面。

  麦子锄三遍,皮薄多出面。

  惊蛰不耙地,好像蒸锅跑了气。

  地化通,赶快耕。

  到了惊蛰节,耕地不能歇。

  惊蛰冷,冷半年。


诗词

  《观田家》——韦应物

  "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"

  细雨滋润大地,一声春雷惊醒万物,描绘了惊蛰节气的自然特征。

  《惊蛰日雷》——范成大

  "震蛰潜骄候,风雷薄怒时。"

  描写惊蛰时节春雷初响,万物从蛰伏中苏醒的自然景象。

  《春雷》——陆游

  "春雷一声发,惊起万物苏。"

  以简短的诗句刻画了惊蛰节气雷鸣唤醒自然的勃勃生机。

  《田家词》——孟郊

  "春雷起蛰户,斗草绕村墟。"

  春雷声声,农家开始忙碌,描绘了惊蛰时节的田园景象。

  《咏雷》——白居易

  "不雨花犹落,无风絮自飞。"

  虽然未明确提及惊蛰,但雷声象征节气到来,暗含春日的动态美。

  《惊蛰》——仇远

  "蛰龙惊起雷初动,柳色轻黄暗窥弄。"

  直接点明惊蛰时节春雷惊醒蛰龙,柳枝吐露新芽的生机景象。

  《春日》——王令

  "雷声忽送惊蛰户,雨脚初开动地机。"

  生动地描绘了惊蛰节气雷声轰鸣,雨水滋润万物的自然景象。

 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气温回升、春雷始鸣、万物复苏。诗人们以春雷和初生的景象,描绘自然从冬眠中觉醒,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春日气息。